为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叫一声好
【摘要】:参与互联网,善待互联网,最终必然使政府受益。参与愈深,政府愈易被互联网平等、自由和自治的内在气质所习染,走向现代政府的道路就愈是坦荡。而这一切,需要从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入手,只有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在互联网上重建政府信用。洛阳市政府开了这个头,值得叫好。
详细请阅读:2007年8月30日 作者:南方周末评论员 笑蜀
给民声一个安全的出口
【摘要】:早就相信我们中国人最缺乏声音,现在看来,并非是不愿发声,而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出口,更准确一点说,是缺乏一个安全的出口。
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可现实生活中话多有失、因言惹祸的例子时有所闻,于是我们不得不噤声。
在报道中我们也看到,当有网友被有关部门调查或威胁时,他们并没有在法律之路上寻求帮助,因为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这是没用的,市委书记的声明才是真正安全的庇护所。在此我不禁要想,如果连书记调走了怎么办?又有什么能庇护得了这些直言不讳的公民?什么时候法律才会给我们的声音一个安全的出口呢?(西安左华军)
详细请阅读:2007年8月23日
新闻官员就是为记者服务的
【摘要】:香港政府每个局处都有自己的新闻官员。记者不仅在记者会上与之打交道,平时采访也要先通过他们。时效性强的采访,官员们一般当天即给予答复;对专访、专题性质等缺乏时效性的采访,回复虽不算太快,但总会有个结果。总体感觉他们会尽量站在记者角度,为记者解决问题。毕竟,在媒体上露面,也是政府向公众解释政策、塑造形象的机会。
特区政府新闻处有一套电子新闻发布系统,每天及时向各新闻机构公布政府数据、声明以及次日的新闻安排。重大政策出台之际,新闻处会安排媒体和有关官员进行座谈。这些座谈是off record,也就是说可以报道,但只能冠以“有消息说”。政府有时也会挑选媒体“放风”。香港是崇尚新闻自由之地,政府不可能对其不满意的报道提出批评,否则会越闹越大,越闹越负面。这也是采取“怀柔”策略的原因。
不少内地官员和同行感叹,这些香港新闻官员毫无“官威”,倒像记者的手下。但香港新闻官员明白,自己作为公务员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详细请阅读:2007年8月29日 作者: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