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方案何去何从 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是共识 补医院还是补患者,存在市场主导派与政府主导派
【编者按】 :自改革开放以来,医改已引发过三次大讨论。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提出卫生事业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第二次是1992年,国家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引发卫生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议题。第三次是05年前后,焦点是医改走完全市场化,还是走完全由政府行政控制的道路?是否还存在第三条道路?
与此同时,医改也在试点进行中。1994年,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开始医改试点,1996年,改革试点扩大到40个城市。1997年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大会推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中央政府几乎每年都出台重大的改革推进措施。2001年1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说,两年来医改“成绩不小,问题不少”。
2004,医改进入深水区。2005年,中国医改进入第20个年头,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说了算,双方争论不休,暗流潜涌。
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有关报告,宣布医改基本失败。国家发改委随后召开内部推动改革会,下决心继续推动改革。2006年9月,医改传出回到原点的蛛丝马迹。
2007年两会期间,时任卫生部长的高强认为,医改绝不能市场化,”,“新医改既不是英国模式,也不是美国模式”,“医院运行机制要进行重大改革”。人们在新任卫生部长陈竺身上同样聚焦这个问题。5月,七套医改方案过堂,政府市场之争继续。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最新医改方案已形成,并上报国务院,将对社会公布。种种迹象表明,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政府将放弃大幅增加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解决方式,转而采取补贴患者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并将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来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其服务价格?有关部门、外脑和民意的共同参与,将最终决定这个方案的模样。
新的医改要充分利用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利用大国的规模优势。如果能搭上信息化的平台,并利用好中医文化,中国医疗可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中国新医改方案的最终决策权是在政府手中,取决于政府的政治决心。该方案的出台一再延迟,不是缘于学者的争议,而是受制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博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方案将是一个折中的、妥协的方案。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政府将放弃大幅增加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解决方式,转而采取补贴患者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并将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来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其服务价格
被确定提供医改方案的,包括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世界卫生组织、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七家单位。目前,七套方案已经上交,但迄今并没有对外公开披露。
金寨县8.8万应“参合”城镇居民中的8万余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1%以上,不少人闻讯后甚至从千里之外的打工地赶回来交钱。
作为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金寨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其现状如何?动力何在?于全国而言,这是非典型的个例,还是有推广价值的范式?
门诊报销封顶3000元,住院封顶5万,大病封顶20万,按费用大小分段提高报销比例,其中15万元到20万元(含20万元)部分,报销比例高达95%,这是目前全国最高的全民医保标准。
富庶之地苏州已实现了高标准的全民医保,这既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实力,亦取决于当地长达五十余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传统,而后者可能更值得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