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
——从惠山新造的李公祠谈起
博友“务工农民”写了惠山古镇,很感兴趣,乘着春节假期,游览无锡惠山的惠山小镇,发现小镇面目一换。过去的72家’s 房客都被迁走了,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试图将小镇恢复到过去的100多姓的祠堂的模样。不知是为了宗族文化,还是为了旅游景点。感觉上后者是主要原因,因为不管是张姓还是李姓王姓,都没有以姓氏的后人作为祠堂的主人。最好笑的是宝善桥边的李公祠,搞得不伦不类,实在是没有祠堂文化的“旅游祠堂文化”的典范。
这个李公祠祭祀的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在无锡建立他的祠堂享受香火的理由,是因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劳,受到了皇帝的表彰。李氏兄弟的功过是非,历来是仁智各见,没有定论的事,姑且不论。但是现在的这个祠堂则肯定是一个大笑话了。
为什么呢?这祠堂本来是一个祭祀死人的地方,即使是生祠,也是把活人当神来祭奠的。祠堂里祖宗牌位,神像(祖宗的画像),享台,香烛和祭拜的拜毡,都是以死去的先人为中心的。作为祠堂建筑的特点,一般地都显出一股阴气,一般不是开祠堂的时候,单个的人走进去都会有点“吓势势”的感觉。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所谓的李公祠,它不是原装的,真的李公祠已被毁掉了,这个李公祠是政府花了大价钱到安徽的深山里去买来的一个原装的“大夫第”,拆开来包装好,再运到到无锡来照原样拼装恢复的。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大夫第”,大夫第我们在无锡也见识过,这都是建起来为在阳间的活人所居住的宅第,根本就不是祭祀死人用的。大夫第的建筑格局都是以活人的生活起居为中心的。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大红灯笼,名人字画(不管是不是真的名家),全都是为着活人的生活享受的。建筑还标榜什么四水归堂,无锡又不是雨水贵如油的地方,门外就是惠山的泉水徐来,远处的运河里又有江水湖水流过,节约用雨水,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吗?
所以,就算张冠“李”戴,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冠;就算要买,也要买一个安徽的祠堂回来,搞了一个士大夫的府第来做一个应景的祠堂,这实在是修复惠山古镇祠堂工程中的第一败笔。